他是一位敬业的同志。和董事长的第一次见面,还要回溯到2014年的秋天。那时候,董事长还在九龙地矿工作,我也还在银行工作,我陪同我们行长拜访九龙地矿的总经理,不大的办公室桌面上,堆满了各种需要处理文件,董事长正在专心工作,连我们进来了都浑然不知,“蔡总”,随着我们行长的一句寒暄,也让我第一次听见了董事长高亢而爽朗的浑厚嗓音,富有磁性和魅力。
他是一位博学的干部。第二次和董事长相见,是在我们银行的大楼,董事长来协调贷款资金支用的事情。因为某些原因,贷款放款很久了,却一直支用不了,董事长很着急,亲自来银行协调,他和我们行长的交谈,我至今都奉为经典,董事长对项目很熟悉,甚至于一些细节,都如数家珍、历历在目,后来我们行长妥善处理了这个事情,贷款资金也顺利支用。
他是一位和蔼的兄长。和董事长的第三次见面,是在他的办公室。那时候,他在交旅集团工作,我参加了交旅集团一级子公司董事长的市场化选聘,并一举夺魁,获得第一。选聘结束后的几天,我来到董事长的办公室,当时他的办公室里有客人,我担心打扰了他们的交谈,董事长看见了我,自豪的对客人说:“你看,连我们银行的行长都来我们这里工作了,可以预见我们集团的未来将是多么伟大”。
他是一位善言的领导。和董事长的第四次相见,是在交旅集团第一次党员大会上,董事长作了题为《新时代有新使命,新时代有新作为,为开创集团改革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》的工作报告。听了董事长的报告,我感觉热血沸腾,分组讨论十分热烈,大家都抢着发言,董事长对大家的发言一一点评,我为董事长在报告里描绘的蓝图感到由衷的喜悦,也被董事长的“好口才”深深的折服。
后来,因为一些个人原因,我和交旅集团错过了这次缘分,我也为没能在这么好的领导麾下工作感到遗憾。
现在,我来到了梵投集团,加入了梵投集团这个大家庭,在和大家的见面会上,我表达了自己来梵投集团的初衷和想法:“我放弃了银行稳定的工作,来到梵投集团,只为铜仁的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,只为贡献自己的一片力量……我不是过来当领导的,我是过来当干部的,干部干部,干字当先,我将永远奋斗在第一线,和我可敬的同事们战斗在集团最需要的前沿”。
他是一位有涵养的同事。在一次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上,董事长因协调某支基金剩余资金支用的事情,原本七点的会议,推迟到七点十五召开。当他才放下手里的工作,急匆匆的赶来,首先想到的不是喝口热茶休息一下,而是以自责的口吻对大家诚恳的说:“对不起,因为一些紧急的工作,耽误了大家的时间,请大家原谅”。我当时震惊了,我工作十余年来,第一次在正式场合,听见一位领导,当着那么多员工的面,向大家道歉,我被董事长的涵养深深的折服,这不就是我一直希望追随的领导吗?还有一次,董事长让我准备一个项目资料,正在我匆忙敲击键盘的时候,突然有人敲了敲我办公室的门,我习惯性的回了句“您好!请进”,当我抬起头来,看见的是董事长,我立马站了起来,“董事长,您怎么来了,应该是我去您那里汇报工作才是”,让我怪不好意思的。
他是一位高瞻远瞩的领路人。董事长来梵投集团以后,结合政策、现实和背景,创新性的提出了“三转三增三变”战略发展总思路,结合转型实际,提出了战略发展总手段和今后四年战略发展总目标。过去,我更多的把“三转三增三变”作为一句政治口号,认为“背背就完事了”,但是和董事长去了贵阳,跑遍了金融机构,没有金融机构愿意给我们贷款或很少给我们融资,残酷的现实,危机的形势,让我深刻认识到,“三转三增三变”不是一句政治口号,而是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的教科书和指南,特别是“投入变投资,投资变资产,资产变资金”这句话,不仅是化解存量债务的实效途径,更是盘活存量资产的有效方法,这次的贵阳之行,让我深刻的认识到,政府融资平台必须转型,否则我们将没有退路,“背后即是悬崖”,不仅要“转”,而且要“快”,要实打实“落地”,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过去我们是政府融资平台,靠的是政府的信用,现在这一套走不通了,要靠实打实的现金流,如果我们还是过去那种打法,那种模式,转型失败了,那么我们就将面临破产重组的风险;如果转型成功了,未来3-5年,我们将会成为当地最好的国有企业。现在好比1978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点,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,背靠政府和面向市场才是出路,怎么转型,唯有“三转三增三变”。
只有我们深入学习、全面践行“三转三增三变”战略发展总思路、总手段和总目标,做到“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”,坚定不移沿着战略发展总思路指引的光辉道路走下去,戮力同心、开拓创新、求真务实、脚踏实地、披荆斩棘、勇往直前,集团公司才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。